參加過大學的新創社團邀請的MakerFaire志工才有機會接觸到這個活動(自己認為最大好處主要是因為能免費入場+有附午餐吧,剛好又很好奇這個活動的內容)。然後不知道為什麼有好幾張照片非常模糊…可能因為光線問題吧
內容因為時間久遠可能會有所缺失,但展覽作品的網站都還在。下面介紹的作品也會放上相關連結
【Prototype第一屆創客藝術展】
離志工工作時間大約還有數分鐘,就稍微看了一下隔壁的講座。邀請到了來自日本的Maker勝田哲司,介紹了機器人樂團的演出(細節因為剛講完開場就要開始工作所以就不太清楚了)
這邊有相關的介紹,等下也會提到這個作品
演講當中有展示了這件作品。衣服材質上使用了不織布形成了服裝的立體雕塑部分,藉由拍打衣服上的這些部分來發出不同的聲音,即使手上沒有樂器也能夠藉由肢體動作來達到即興表演的目的。演講過後在展場那邊也有展示這兩件衣服
【活動專頁上的示範影片】
========================================================================
離峰的時段也會在展場內看看不同的作品,就稍微介紹幾個自己喜歡的作品吧:
這是一台不靠電力、不使用任何晶片與電腦運作,完全仰賴機械動能驅動與齒輪參數計算的3D列印工具,用來列印的材質為以前常見的陶漿(陶土),藉由更改齒輪的種類與速度來畫出不同的圖樣


另外作者也有提到Z Machine名稱的由來,因為Z為英文的最後一個字母,代表著「為了因應世界末日時」的意象。可能在不久的未來,當電力與各種科技因為資源缺乏而無法持續下去時,這種依賴傳統19世紀工藝的機械裝置反而能夠成為有效利用的工具
這也是對於現在科技進步的反思,雖然說科技帶來了許多的便利,但現在人們往往不會去注重其中的運作原理,將許多的事務視為理所當然(作者稱之為科技的「黑箱化」,或者說是如同魔法的存在),希望能夠藉由這個作品喚起過去那分無法被科技取代的實體感,包含其中的構成與運作模式等許多值得學習與深入研究的地方
========================================================================
感覺這個是比較親近於周遭的題材了,雖然說比較是注重於台灣過去幾年的抗爭活動,但感覺現在也適用吧。藉由數位的方式記錄各個參與社運與抗爭活動的人們,來讓觀看者能夠重回當下的環境,並讓更多人夠重視生活周遭的各種社會議題
除了有著各種不同動作的人形與照片之外,還有許多關於聲音與影像的紀錄,可以藉由觀看與操作此作品的互動裝置(有一個類似電極感應的裝置,可以聽到現場不同的聲音)來更進一步認識這些活動的意涵。而人形螢光的外表也代表著在被壓迫與事實仍然模糊不清的暗黑狀態下依然能夠發光發熱,使得眾人能夠看見這些人的付出與希望,並且在之後的未來仍然不會被遺忘
而第二張圖的上升模型比較親近於情緒方面的展現,一樣描述人們因為壓迫與真相未明的環境之下壓力逐漸上升,緩慢且可能不容易察覺。直到最後重重落下並發出極大的聲響,也就是將積累的壓力整個爆發出來。雖然說爆發之後往往會帶來不愉快的紛爭與衝突,卻能夠成為重要的共同記憶與經驗,並確保在未來不再重蹈覆轍
========================================================================
跟上個作品算是類似的理念吧,呼應了之前的雨傘革命。在性質上也是藉由此作品達到發聲與擴散的目的,聲援那些人權曾經受到迫害的人們。於雨傘下方製作小型的投影機,讓圖片能夠投影在白傘上使眾人能夠看見
這邊還有一個需要事前報名的工作坊活動,而圖紙本身也有開放自由下載。符合了開放設計的精神,將內容做成圖像分享給那些需要伸張公義的人們
【圖紙連結】
========================================================================
這件也是個人還蠻喜歡的一件作品。讓參觀者能夠藉由作品的麥克風錄下自己的訊息,內建的程式會將錄音當中的音量與頻率等內容以3D圖樣的方式即時呈現並記錄下來,之後可以藉由3D列印的方式將這份資料實體化並保存。並可以藉由掃描此模型來還原此段留言(可以把它想像成是3D版的QR碼或是AR相關的功能)
目前來說實體化的技術在過去大多僅限於文字或是圖片,而像這種聲波數據資料能夠以實體的方式儲存算是目前很少見的創意吧。但要保存實體的完整性以及能夠成功掃描的話又是另一大學問了。當時跟參觀者展示的時候有很多件音檔讀不出來,多半為模型受到磨損或是因為波形太平淡而無法辨識
========================================================================
以類似DJ滑動唱盤的動作,轉動與歌詞顏色相同的圓球來讓歌曲能夠成功演出。作品的目的是希望能夠作為高齡者的復健工具,用來活化手眼協調的功能,並增進顏色辨識能力。因為目標客群為高齡者,遊戲收錄了三首懷舊歌曲(望春風、雨夜花與流浪的吉他),而且開始前還有刷ID卡片的動作,進而辨識與對應不同的表演者
【影片展示】
========================================================================
作品裝置以正投影的方式來呈現能夠讓金魚(這邊稱作海精靈)自由悠遊的水缸。觀看者可以藉由手部觸碰投影的任何部份來產生一些水花與波紋,並可以使用手機讓投影中的海精靈撈起或放回手機的螢幕
原理為偵測手部的撈起與放下的動作,藉由偵測手機於投影的位置來將投影中的金漁撈至手機上,結合了虛擬與現實的兩個層面
========================================================================

類似排笛的效果演出,原理為讓空氣吹拂不同長度的管子來發出不同聲響,而空氣管的長度可以藉由調整管內的水位高低來達成,可以使用作品當中的平板裝置來自由調整每段的聲調與強弱
雖然說很多人幾乎都是在隨便亂玩就是了…有時候太吵還要自己暫時去關掉
========================================================================
========================================================================
展示著一隻位於籠中的蝴蝶,將雙手靠在蝴蝶兩側,蝴蝶會因為手上的靜電而能夠拍動翅膀。與前一個作品相同,也是注重於觀眾與作品互動的模式。雖然作品的反應是自動化的,但能夠藉由此互動過程來展示出其中的情感
========================================================================
主要藉由魔鬼氈撕開的聲音所引發的聯想。提及了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一些傷痛,而回憶起或是向他人敘述這些事件時會像是重新撕開這些傷口,難以向他人完整地以文字作為表達。唯有自己最清楚其中的過程
另外可以在撕開的作品當中看到片段的文字,也是呼應了難以向他人完整表達的這個想法
========================================================================
也是個人蠻喜歡的作品之一。整個作品為一件有著各種不同造型機械昆蟲的生態箱,這些機械昆蟲的翅膀上都備有小型的蓄電裝置與太陽能板作為翅膀,經過手電筒照射之後會發出不同的聲響與亮光,進而譜出不同的樂章
還蠻有趣的是作品並非使用預錄的真實昆蟲叫聲,而是使用了機械的合成聲音來模擬這些聲響
========================================================================
最後一個算是展覽內難得的群體創作吧,將一千多個不同的圖樣設計組合而成的大型藝術品
官網上的解說提到此作品使用了「參數式設計」(Parametric Design)與「客製化製作」 (Customized Manufacturing)兩個主要的媒介,由學員親身操作CAD / CAM(電腦輔助設計/製成)而成。雖然說可能不太理解其中的過程,但就作品來看不管是遠看整個裝置的全貌或是近看每一個圖樣的細節都是很有趣的體驗
========================================================================
【作品連結】
========================================================================
http://www.nicovideo.jp/watch/sm19148403
說到Nico技術部,順便提一下之前看過的開關機器人影片,簡單來說就是將機器人的開關打開之後,機器人背後上會伸出一隻手臂來把開關撥回去。然後這影片的展開真的是佩服日本人的創意啊…
========================================================================
然後是展區對面的自造遊樂園與創客競技場區域了。但因為是志工活動下班之後才有時間逛,有很多地方的活動已經結束了
========================================================================
結語:
沒什麼特別要提的,就很高興到現在還記得這個活動並把這篇心得生出來吧
還有大家這幾天多注意身體狀況,畢竟現在的疫情真的不太樂觀啊…雖然說有隔一段距離但還是做好必要的防護措施吧
留言
張貼留言